报告正文
三、新型战略性工业化下的五大产业趋势
从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视角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后,我们基于不同经济体在工业化关键转型期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提炼出新型战略性工业化的内涵。在产业选择上,顺应主导产业更替并不断深化的趋势,借助于长周期上当前阶段部分领域活跃的技术革新,警惕战略选择上的“陷阱”,把握转型期的“机遇”。按照我们思维逻辑的延展,如果发展路径选择相对明确的话,那么以新型战略性工业化的内涵而衍生出的产业趋势也可以自然地串联起逻辑主线。我们认为五大产业趋势的轮廓日渐清晰,年初以来我们的推荐逻辑也终究是在这样的框架中进行选择,未来市场热点扩散之际,这种相对确定的趋势或将最先在市场逻辑中显现。
在发展科技创新战略与塑造升级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顺应主导产业构建的规律,选择产业链长,前向与后向效应显著的相关产业,注重在释放需求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外溢,军民融合战略首当其冲;在实业兴国的理念下,注重用持续革新的信息和能源技术不断改善现有产业,并试图在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占得先机或与发达国家进一步缩小差距的相关产业,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工业互联网为代表;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并利用新型城镇化的红利,注重扩展新的产业并试验新的制度,成长雄安的产业和制度意义非凡;走出去战略是对于强国工业化进程历史规律的尊重,在产能和高端装备合作下,“一带一路”可视为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巩固产业链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央企改革和地方国改是顺应工业化转型期产业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制度变革的必然要求。
(一)以军民融合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
军民融合的创新发展满足国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双赢式的发展要求,是我国以创新驱动制造强国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年《中国制造》“1+X”规划体系发布以来工信部等多方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重点在高端装备和信息化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战略一方面是逐步破除军和民二者间藩篱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也是以“中国制造”为核心实施制造强国的有效手段。
1、军工领域行业覆盖广,产业链长,产业扩散效应强
目前中国军工行业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别,即: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和电子工业这六个大类别。随着近年来武器装备现代化不断推进,以上六大行业已经涉及电子信息、精密仪器、先进材料和测控技术等诸多领域,并且各领域内部之间也开始交叉渗透,产业链覆盖愈加广泛。
年2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要求各大军工集团设定目标推动军转民、民参军的内部协同发展机制建设,并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核心,以深化具体产业军民融合进度。代表领域有:军转民方面,北斗导航的军民两用布局进一步加深,未来三年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民参军方面,通航领域的发展为军工特种机的研制奠定基础,大飞机国产化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提高核心装备国产化战略的实施。
2、民参军、军转民凸显军用技术向民企渗透
(1)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应用加深。我国是为数不多的有着独立完整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确认了从军工大国向军工强国迈进的方向。年工信部印发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布的项技术成果中,有51项得到了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率达31%。为目前《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落地和核心企业深化军用技术民用化进程打下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交叉重合度越来越高(重合度达80%以上)。年6月,国防科工局发布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计划提到两个关键点: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重点区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其次是深化民参军,推动军工开放发展。
(2)核心技术由大型国企向民企渗透。民参军有利于打破垄断市场,带来改革动力,为军工企业注入资金、技术、人才等“新鲜血液”。目前,军工行业的资质壁垒已被打破,高毛利驱使下大量民营企业涌入军工行业。国防费用的持续扩大与军工行业新兴技术、新兴材料的涌现,将为民营企业切入军工领域创造更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以5G为例,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使得5G成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5G通信网络能为军队提升战场的信息化保障能力。从民用角度,5G技术已经确定了峰值速率、用户体验数据率、移动性、时延等8大关键能力指标,近期华为完成中国5G第二阶段测试更是5G迈向民用的重要一步。
结合军民融合大背景,在把握军工系改革主题机会的同时,我们深入挖掘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与军民融合发展要求高度重叠的细分领域。参考《中国制造》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等前期发布的军民融合重要政策,我们认为,通用航空,5G,核电,北斗,芯片与集成电路等将是军用技术民用化的重中之重领域,建议同时积极北京看白癜风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