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的辨析是基于对“阅读兴趣”如何保护的判断
温儒敏教授有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关键词——“适当”与“应当”。我想这样的用辞绝不是无目的的,或许是对于现在整本书阅读现状的一种担心。或许是看到的是目前整本书阅读的“繁荣热闹”下的一些问题,直觉的感到:对于整本书阅读,我们的老师似乎做得太多了,手段过于繁杂与叠加了,甚至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阅读。
现实是不是这样呢?其实我们可以留意一下,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似乎也越来越风靡,似乎老师们不这样做,就不能算是带领了自己的学生读书,学生如果不做这些就不能算读完了。学生一拿到书籍,就要开始填表,写上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等信息,美其名曰“阅读银行”或者“阅读存折”;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学生打卡,向老师报告读到多少页了;一方面需要学生继续填表,记录自己对于情节内容的感知情况,这样的表格大多取了特别好听的名字——“情节梯”、“故事图”,其实无非就是一些思维导图而已。阅读后,我们会有集中的讨论,会有诸如读后感、读后反馈表(范恩图等)之类的任务给学生,也会有关于主题的讨论等。这样的“过程管理”越来越多,花样也层出不穷,甚至我们很多老师都“沉醉”其中。但我们没有想过:如果读一本书要做这么多事情,还不如不读书吧!我猜测,温儒敏教授所指的“过程管理”少一些,担心的是这些东西最后演变成了阅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