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昏迷到清醒,三天后停用吗啡止痛,一周后能吃喝,两周后能从江苏南京跑到河南郑州。
希福中医治肿瘤,神了!10月4号那天,张仁斌老人的外甥为给舅舅寻访治病良医,经一位患者朋友介绍来到医院,找到袁希福院长,向袁希福院长介绍了他舅舅张仁斌老人的病情。
张仁斌老人的外甥说,老人在年11月患鼻咽癌,同年12月1医院化疗4次,放疗37次,然后定期复查。年1月,张仁斌老人突然晕厥,家人立医院抢救,并进行检查,发现是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又多发淋巴结转移,于是又做了31次放疗。据年7月份复查显示,右侧颈部血管鞘周围数枚肿大淋巴结,较以前增大、增多,双侧下数枚小淋巴结。年8月22日复查显示,右侧咽后外侧、右侧颈动脉鞘周围、右侧腮腺区额下多发淋巴结转移,目前还在住院。
“舅舅现在精神特别不好,身体虚弱,体重在这2、3个月内下降20多斤。现在不但右耳后淋巴结疼痛难忍,头也痛的直想撞墙,一天要打5、6支吗啡才能止痛,而且不想吃饭,也休息不好,舅舅说难受的直想跳楼。”当袁院长问及张仁斌老人的近况时,张仁斌老人的外甥这样说,并拿出了右颈部肿大的照片给袁希福院长看。袁希福院长看完照片后告诉他:“病人病情很重,治疗难度很大,已经是晚期了,应该考虑到不良后果,现在中药治疗先以减缓病情发展、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为主。”
说到病情危重,张仁斌老人的外甥一脸无奈的告诉袁希福院长:“我医院的专家都说了,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让我们开始准备后事。我们半个月前已经开始准备了,送老衣都买好了,只是不甘心,刚好听今年8医院服药的结肠癌患者吴长顺介绍说治疗效果不错,就想再来试试。”袁希福院长就根据患者的肿瘤情况确定了治疗方案,为其开方外敷内服15天药。
“三天头不疼,五天能吃喝,两周能从江苏南京跑到河南郑州”
经过两周的治疗,效果大大出乎患者的意料,居然能走动了。这对张仁斌一家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年10月16日上午,张仁斌老人在爱人和外甥的陪同下,亲自来到了医院,表示一定要当面对袁希福院长的高超医术表示感谢。
“我们在15号夜里12医院了,医院门口排队,当时排了第三号。”张仁斌老人的外甥激动地说。
“10月4日那天,他们第一次来这儿时,我在家里又昏迷了”。张仁斌老人告诉袁希福院长,“自从服用了咱的中药,第三天头就不怎么疼了,止疼药也不吃了;一周之后,一顿能吃一碗饭呢,还能喝汤。这不,能吃饭了,身体也有劲了,我就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来看看您这位‘神医’,来谢谢您这位‘神医’。”张仁斌老人及家属眼里是满满的崇敬与崇拜。
张仁斌老人对袁希福院长伸出大拇指,用南京的方言再三说道:“你就是神仙,你就是神仙,要不是服用你的药,我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今天应该是我的‘头七’了。”
袁希福院长谦虚地说:“不敢当不敢当,我不是神医,只是药对症了。”说着,又看看张仁斌老人的脖颈上像熟透了的“灰子”一样的淋巴肿瘤,再三嘱咐张仁斌老人和家属,“这个肿瘤尽量不要把它弄破,破了后伤口很难长愈合,还很容易感染。另外要千万注意,因为表皮已经非常薄了,一是尽量不要外敷贴药;二是尽量不做放疗,放疗也容易造成破皮。”
当袁希福院长问及患者现在的情况时,张仁斌老人高兴地说:“现在右耳朵感觉有点发痒,右耳后的肿块也不觉得疼痛了,感觉比上次来的时候变软了一些,吃饭逐渐正常了,现在比原来吃的还要多一些,睡眠情况也挺好。以前走路让人搀扶,现在我自己跳舞都没问题。”
编者后记
袁希福院长经常说:自助者天助。这些年来,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了。所谓自助就是患者的自信心,就是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的决心;天助就是只要不放弃,就一定有机会找到能治好你的病的良医、良方。
就拿这位患者来说,医院和专家已经告诉他们没办法治疗了,让家属准备后事,虽然送老衣都买好了,可老人家属始终不甘心,正是因为家属的不放弃才有了现在老人奇迹般的好转。
透过张仁斌老人我们可以想象到全中国有无数癌症患者正像张仁斌老人一样饱受癌魔的折磨,这提醒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责任艰巨,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知道的治疗信息传递出去,挽救更多的癌症患者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