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ldquo保健品rdquo

Dc.

27

宜凯门()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惑:保健食品和药品有区别吗?

针对保健食品领域,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最近发布的《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年1月1日实施)明确表示:“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下面我们来看二者的6个区别:

区别一:概念定义

保健食品,根据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在国外也叫膳食补充剂。

药品,根据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一言以蔽之,保健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有目的的调节、治疗人的生理功能。

区别二:保健品作补充,药品重治疗

药品通常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而保健食品却基本上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体内或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某种成分。

其成分多数来自天然动植物,经过简单的提取、分离、浓缩等步工制成,或是直接添加了高纯度的生理活性物质(比如维生素C)。

因此,多数药品是人体患病之后用来治疗的工具,而保健食品则可以帮助身体不生病或者在健康的维持及促进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药品能够直接抑制或攻击病因或病状,较为确切的就是退烧、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疗法;而保健食品则是以调整机体功能、使机体的代谢系统保持平衡或是让血液循环顺畅等等,帮助身体用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去应对疾病。

不过“是药三分毒”,我国保健食品原材料标准体系不太健全,缺乏统一质量标准。某些保健品会被非法添加各国明令禁止的成分!比如用树胶替代蜂胶,用贝壳粉假冒珍珠粉。

吃保健品有吃坏身体的风险,吃了没实际效果的也有不少。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达到23.80/10万,而因为中草药和保健食品患病的,占比26.81%。

区别三:生产、检验标准不同

保健食品和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存在差异。仔细对比药品和保健食品,药品明显比保健食品的生产管理规范(GMP)严格,内容涵盖面更广、更详尽。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药品使用的维生素类产品(药字号),必须在制药厂生产。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以在食品厂生产,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指标比如原料质量、空气洁净度、微生物等的要求,都不如药品生产那么严格。

保健食品的质量检测环节也和药品存在一定差距。

比如,我国黄酮类保健食品测定的功效成分是总黄酮,但其实黄酮类物质化学结构超过种,具有生理功效的只是少数。显然,“食品”企业的标准无法准确测定其功效含量与种类。

而且,保健食品执行的是终品检验,当中含有的其他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会干扰检测,加大了功效成分的检测难度。

药品的功效成分要比保健食品更为单一,含量和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也更容易把控。因此药品的检测方法会很明确,检测受到的干扰也会大大减少,标准更严格。

区别四:产品标识不同

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子”,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其中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

卫食健:“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食”代表食品,“健”代表保健食品。

国食健字G(J):“国”代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代表国产,“J”代表进口。 

药品外包装上需注明药品批准文号,其格式为“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其中1位字母常见有H、Z、S、J等,代表的意义依次为:化学药品、中药品、生物制剂、进口分包装药品。

非处方药又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分别标有红色和绿色OTC标记,区别在于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

区别五:说明书和标签不同

由于药品一路经过了重重严苛的考验,所以他的“履历表”(说明书和标签)显得“底气十足”——大大方方写明了药品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而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就不能宣称对疾病有治疗或预防作用,更不能暗示或者夸大疗效。

区别六:保健品口服,药品注射、外用

保健食品只有一种使用方法,就是口服。而药品除口服外,还有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者外用等方式,并且药品有非常明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能无限期使用。

保健食品的保健功效一般不会在短期内体现出来,需要消费者的自我观察和体会。但也不建议大家长时间服用。有针对性的合理膳食即可。

结语:目前市面上保健品种类繁多,问题也层出不穷,作为消费者切忌不迷信祖传秘方、不轻信所谓专家现身说法及冒名科研院所等,不盲目参加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养生讲座”,“健康宣讲会”等。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切记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

编辑:马上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科普中国、健康报,仅供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及合作,请发送稿件至:ucanmaxfw

.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yixiaosm.com/gsjj/17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