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著
48.00
小编荐书:本书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全面构建有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围绕这一主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在一个内生性的不稳定视角下,重新审视有关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全面构建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体系,这一体系的内涵包括宏观审慎的目标、工具和决策程序等结构性内容,并向外延伸至目标与工具的内在联系、决策程序的制度基础、主要政策的协调与搭配等方面;三是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论证,实现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有效联结,同时解决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两大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最近几十年的金融危机史表明,仅仅依赖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很难维护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也很难确保持续的宏观均衡。迄今为止,大多数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工具都没有对总体的信用扩张或资产价格膨胀进行有效抑制,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共同风险暴露和潜在的连锁效应也未能得到充分考虑。在反复发作的危机面前,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监管框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考虑现代金融体系的内生性特征,重建有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成为危机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球金融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议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全面构建有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围绕这一主题,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在一个内生性的不稳定视角下,重新审视有关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全面构建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体系,这一体系的内涵包括宏观审慎的目标、工具和决策程序等结构性内容,并向外延伸至目标与工具的内在联系、决策程序的制度基础、主要政策的协调与搭配等方面;三是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论证,实现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有效联结,同时解决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两大基本问题。
从结构上看,本书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
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和宏观背景,第一章着重阐述金融不稳定的理论基础。首先从历史与国别的双重视角全面审视了有关金融危机的事实和现象,然后以经典文献为基础,围绕7个基本命题,从内生性金融风险的“原罪”、风险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风险传导机制等方面,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重建。在此基础上,本章从市场主体投资行为的角度,为理解泡沫、实体经济和金融危机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性分析框架。这一框架突破了主流文献在局部均衡分析中的不足,将视角扩展至整个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形成、发展和崩溃的全过程。通过纳入信贷市场的承诺本质和信贷资金供求的高度彼此依赖性,本章强调,市场过程内生于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之中,对市场过程本身的认识是理解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生成机制的关键。只有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持续反馈机制中去认识危机过程中的价格、利率和信贷机制,才能动态地理解泡沫经济推动金融危机的渐进过程,并为泡沫的识别与危机的防范提供现实的依据。
第二章旨在全面重建宏观审慎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首先通过跨国实证分析表明,在信贷周期、资产价格周期和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作用下,传统的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错配,导致其难以真正确保金融稳定——这一结果为金融监管从微观审慎走向宏观审慎奠定了实证基础。第二节立足于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比较差异,对宏观审慎的目标、工具和政策关联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政策当局应该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政策反应。第三节从结构上建立了本研究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大基本模块:一是旨在探测系统性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二是旨在对正在发生的失衡进行纠正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三是旨在控制危机成本和影响的危机处置方案。其中,作为“总量支柱”的货币政策和作为“结构性支柱”的金融监管同时进入政策框架,使得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与具体的失衡对象相匹配。从管理过程上看,这一政策框架全面覆盖了从危机前到危机后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议题。
基于第二章提出的总体框架,第三章开始对宏观审慎的第一大支柱——“货币政策支柱”——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经常性地出现“背离”,传统的“物价稳定充分论”逐渐失去了其赖以成立的经济基础。本章通过将金融稳定纳入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发现基于长期稳定视角的货币政策规则必须对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承担水平作出必要的反应。体现在利率规则上,这种反应的基本启示是,相比传统仅仅盯住产出和通胀缺口的利率规则,纳入金融稳定考虑后的货币政策可能需要一个相对更高的利率规则值来抑制金融体系的过度风险承担。按照基于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近年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存在三大“症结”:长期的负利率、利差管制和CPI统计失真。这三大“症结”不仅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引发了公众对政策目标可信度的普遍质疑。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确立价格型工具的核心基础地位;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为货币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可置信的货币金融环境;三是完善货币政策决策的“信息集”,提高货币政策的通胀反应力度。
第四章主要对宏观审慎的第二大支柱——“金融监管支柱”——进行研究。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首先对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金融监管范式转变路径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二节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工具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宏观审慎工具:逆周期资本监管、动态拨备制度和资产准备金制度。第三节基于三个不同的“挂钩变量”,对中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年和年先后出现两次显著的结构性变迁,“狭义信贷”指标越来越难以反映金融体系的真实信用创造,而广义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则更适合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挂钩变量”。从实践角度来看,在一个动态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金融体系下,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实际操作既需要考察广义信贷指标,也需要考察社会融资总量,并在二者之间的对比和相互印证中提取出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作为决策参考。
第五章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置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危机预警机制的理论、模型与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然后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常见的15种主要的危机应对措施进行了实证评估。在此基础上,本章第三节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程序与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本章最后构造了一个新的“金融失衡指数”,并对其在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的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数不仅可以有效描述中国经济周期中的金融失衡现象,而且比传统的CPI、FCI、PMI等指数更为准确,也更为领先。实证分析和大量对比数据表明,“金融失衡指数”可以作为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良好指示器,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决策和参考信息。
第六章在一个基于中国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框架下,通过动态地植入一个内生性的金融体系,系统考察了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在内的宏观审慎政策规则及三者之间的协调搭配问题。模拟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从政策规则的制定来看,宏观审慎更青睐简单清晰的规则,而不是复杂的多目标规则;二是从政策的协调搭配来看,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搭配,不仅能更好地稳定经济和金融体系,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单一政策所面临的多目标困境和政策负担;三是从政策的运用方向和力度来看,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需要避免“政策冲突”和“政策叠加”问题,前者会削弱政策效果并增加政策实施的成本,而后者则可能导致经济系统以一种非预期的方式进行调整。
目 录第1章 金融不稳定:现象、理论与分析框架 1
1.1 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全球视角 1
1.1.1 金融危机的历史与国别维度 2
1.1.2 金融危机的经济成本与社会影响 6
1.1.3 金融危机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趋势 10
1.2 金融不稳定的理论基础:系统性金融风险 16
1.2.1 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主流理论忽略了什么? 17
1.2.2 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原罪”:内生的制度困境 20
1.2.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过程:几个核心问题 26
1.2.4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信贷机制:货币、信用与利率 35
1.2.5 结论性评价 39
1.3 金融不稳定与实体经济:一个周期分析框架 42
1.3.1 文献回顾与评价 45
1.3.2 周期性泡沫中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理论模型 48
1.3.3 周期性泡沫推动的金融危机:阶段与机制 56
1.3.4 结论性评价 62
第2章 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目标与政策的关联 74
2.1 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微观审慎忽略了什么? 74
2.1.1 信贷扩张与金融危机:典型事实 76
2.1.2 实证分析与检验 81
2.1.3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与延伸 96
2.1.4 结论性评价
2.2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目标、工具与政策关联
2.2.1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为什么必要?
2.2.2 宏观审慎的目标与对象
2.2.3 宏观审慎的相关政策工具
2.2.4 宏观审慎与主要经济政策的关联
2.3 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与实施方案:结构性重建
2.3.1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基本原则
2.3.2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基本结构
2.3.3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施方案
第3章 宏观审慎的实施Ⅰ:货币政策支柱
3.1 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如何相关?
3.1.1 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政策目标的背离
3.1.2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稳定
3.1.3 走向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本轮危机的启示
3.2 基于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理论与实证
3.2.1 纳入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理论模型
3.2.2 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风险的关联:经验与实证研究
3.2.3 基于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结论性反思
3.3 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目标与方向
3.3.1 利率扭曲、泡沫倾向和经济结构僵化
3.3.2 利差管制、市场分割与金融失衡
3.3.3 价格噪音、隐性通胀与政策偏误
3.3.4 货币政策的调整:目标与方向
第4章 宏观审慎的实施Ⅱ:金融监管支柱
4.1 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
4.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工具:结构与比较
4.2.1 逆周期资本监管
4.2.2 动态拨备制度
4.2.3 资产准备金制度
4.2.4 其他工具
4.3 中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以逆周期资本缓冲为例
4.3.1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理论模型
4.3.2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4.3.3 中国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基于不同挂钩变量的模拟分析
4.3.4 结论性评价
第5章 宏观审慎的实施Ⅲ:预警机制与危机处置
5.1 危机的预警机制:理论与方法
5.1.1 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
5.1.2 宏观压力测试
5.1.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评估:最新进展
5.2 危机的遏制与救助:政策措施及有效性评价
5.2.1 文献回顾与评价
5.2.2 研究样本、变量设置与模型设定
5.2.3 实证分析与检验
5.2.4 结论性评价
5.3 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程序与方法
5.3.1 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5.3.2 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方案
5.3.3 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程序
5.4 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与应用
5.4.1 金融失衡的测度与危机预警:理论基础与指标选择
5.4.2 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测度方法与结果
5.4.3 “金融失衡指数”的应用:基于中国的实证评估
5.4.4 结论性评价
第6章 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基于中国的模拟分析
6.1 文献回顾
6.2 模型框架
6.2.1 家庭部门
6.2.2 企业部门
6.2.3 资本过程
6.2.4 金融部门
6.2.5 政府部门与市场出清
6.3 参数校准与模型动态
6.3.1 参数校准
6.3.2 模型稳态与变量表现
6.3.3 外生冲击与模型动态
6.4 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与搭配
6.4.1 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盯住目标与反应规则
6.4.2 宏观审慎的信贷政策及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6.4.3 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及与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搭配
6.4.4 政策叠加与反应过度:一个初步检测
6.5 结论性评价
参考文献
赠书活动介绍为与白癜风早期症状是什么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