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刮来“东北风”
——兼谈郑旭东的乡土散文集《东北风情》
赵富
三亚湾的夏天,像蒸笼一样,蒸出漫天的热风,抚拂着湿漉漉的肌肤,连喘气儿都有些困难。椰梦长廊的椰叶,挑不起精神;大东海的三角梅,也打了蔫儿。唯有鹿回头的铁石心肠,还精神饱满地热恋着眼皮底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那是年6月中旬,我第二次来到风光秀丽的海南岛。本来作为黑龙江人的我,一个酷热的夏天来到三亚与大海牵手,还多少让人有些犯嘀咕。一位朋友问我:“这鬼天气,不在家乡这疙瘩避暑,偏要赶热去海南岛,不知你浪张个啥?”我只能迂回地答道:“呵呵,就是想找一下什么叫‘温暖’的感觉。”
说来也巧,这个夏天的三亚湾,虽然大海仍然热浪翻滚,但雨丝却大一阵小一阵,一天拉拉好几场,倒是把酷热的气温降下来,天气凉快了不少,好像特意欢迎我的到来而改变以往的热情面孔似的。一到晚上,三亚湾的椰梦长廊,海月广场,人头攒动;三亚河的红树林旁,唱歌跳舞,舒心惬意。偶尔我也走到海边、走到三亚河旁,大口大口地吞吐着大海的晚风送来的清凉,细细咀嚼着润滋心田的湿润空气,心情似乎醉在美梦里头一样甜美。
初来乍到,身临其热境,周身被灼热严严实实地包围着。一旦有股凉风习习吹过,我便联想起家乡松嫩平原上自然凉爽的“东北风”,使我浮躁的心境立马清醒振奋起来。好风知时节。大自然的风,让我的身体舒适爽意,而精神的风,则更吹得我心情畅快飞扬。
记得有一天,我忽然间接到个快递通知,是北国冰城哈尔滨郑旭东老师寄来的赠书——《东北风情》。我如获至宝,轻轻打开,书里便即刻旋升一股凉爽的“东北风”,凉瓦瓦的,马上吹散我心中的烦热和不适,让沉闷的心情瞬间冷却下来。我捧着沉甸甸的书,爱不释手,良久沉思,浮想联翩。这哪里是一本书呀,分明是裹着北国乡愁的风,从一代才女、文学洛神肖红的故乡呼兰吹来,跨过高山,越过海洋,悠然惬意地飘到我的身旁,陪伴着我度过天涯海角的酷暑,让我的心绪融入故乡清风朗月及风土人情的思恋之中!
天涯海角刮起故乡的“东北风”,风源来自郑旭东老师的乡土散文集《东北风情》。余篇乡土散文的字里行间,裹缠着北国的风霜雨雪,涵盖着故乡风土人情的诸多领域,呼呼啦啦地登陆海南岛,占领了我的内心世界,溢出醇厚的东北风情及民俗民风,穿越广阔无际的漫漫青纱怅,让我尽情地享受着故乡的乡愁所铸就的充满情感、土香土色文字的无尽凉意。掩卷思索,回味无穷,品尝之余,方体味到那淡雅墨香伴随作品的深邃内涵,早已融入了我思索的心胸与感动的灵魂。
乡土散文集《东北风情》,是郑旭东老师文学创作的一部力作。全书收入了作家创作的乡土散文篇,由风俗与风情、食物与景物、趣事与轶事、农具与农时、地理与地域等五辑组成,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东北农村的乡土风情、民俗民风等方面,为整理、抢救、保护乡土文化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的通俗读本。
我与郑旭东老师并没谋过面,是通过作品的媒介而相互认识的。郑老师才分很大,生活厚实,写作勤奋,作品颇丰,是我仰慕已久的老师及文友。过去,我在《黑龙江日报》副刊、《黑龙江林业报》副刊等报刊上常拜读郑老师的大作。如追溯更早,我还听过他的广播剧和长篇小说《火浴》的连播呢。特别在上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