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雪球
桂林三金
桂林三金经营方面没啥问题,作为一个股票,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成长性!为什么要写三金呢?这个股票报表质量还可以,但是上市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缺乏再上一个台阶的驱动力啊
通策医疗
通策医疗有没有被高估那为什么一直涨?好公司想等到低估甚至极度低估的时候是不多见的,很多个股的确估值很高但是是什么逻辑支撑它上涨?
我觉得对于通策要说清楚几件事情吧,1、为什么上次全国扩张失败了,这轮全国扩张如果成功,成功经验在那里?2、杭口应该医院了(如果把几个门医院),而且利润占比仍然比较高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把“连锁化”的特点体现清楚?
恒瑞医药
恒瑞从在研产品线看未来,收入和利润体量都能够再看2个现在恒瑞,但多长时间达到以及中间会有有什么波折不知道,到了那个时点恒瑞的估值水平也拍不准!
现在医药股票面临着尴尬情况“好东西大部分都贵,便宜东西大部分都不好”,譬如说恒瑞和中药注射剂企业,如果说前者40X,后者20X,其实都可以闭眼睛买恒瑞,大概率几年下来还能跑赢20X的趋势下滑股票,但市场也知道大家说这样认知的,所以给大家出的题目是50X的恒瑞和15X的中药注射剂,你觉得哪个预期收益率会更高?明显提高的判断题的门槛!
恩华药业
恩华的优势就是在中枢神经领域耕耘多年,有相对比较多的产品线,麻醉、精神分裂、抑郁、癫痫都有品种布局,销售架构相对完善。劣势就是产品多,重磅少,销售没有那么激进!
恩华在整体医药行业中的竞争能力的情况,结论就是没有恒瑞、扬子江那么强的战斗力,但是比很多打酱油的药企要好很多!
恩华的确属于慢企业,一方面麻醉领域本来就难有突破产品,另一方面大本营在徐州这种三线城市。最后来说,并不是谁都叫孙飘扬!当然恩华还远远没到“堕落水平”,而且现在看趋势还有好转,无论是BD还是研发投入,都还想往上走一走的态势!
销售力是和产品力相辅相成的,恩华缺乏独家高价品种,也就导致了无法像扬子江地佐辛那样的打法。但是,总的来说在精麻领域,恩华还算是一号人物的,毕竟也有人的自营销售团队,这个体量在医药行业内已经算不错了,当然和恒瑞那种上万个销售的企业没办法比!
定性的说说恩华吧!国内精麻类企业中,恩华是产品线比较全的企业,但并不是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旗下最大的单品应该只有3个多亿的规模,而其他产品线没有那么齐全的企业依靠更大的单品规模取得了更高的收入,所以,过去只能管恩华叫做中枢神经用药的小龙头!宜昌人福只靠芬太尼系列就有30亿规模,恒瑞靠右美、七氟烷、顺阿曲库铵、布托啡诺等产品做到了50亿规模,外企中丙泊酚、羟考酮也都是几十亿的品种。所以,即使只看麻醉线,恩华也属于产品多重磅少的状态。而其他精神和神经产品线更是如此,精神类恩华最大的是竞争相对激烈的利培酮,自己比较有特色的齐拉西酮和丁螺环酮收入并不大。所以,总体来说,过去更多产品线深度,恩华没吃到最核心的肉,如果未来国内中枢神经产品更多PK产品线的宽度,恩华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回头说到集采新规,恩华的确是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右美,精神类的利培酮也会竞争比较激烈,所以恩华在集采新规下也无法置身世外,但恩华总的来说会比其他行业的公司所在的竞争格局要好些!特别是麻醉类产品,如果吃到几块肥肉,可能还会成为集采后仿制药领域的一抹亮色!短期看,恩华可能在麻醉领域拿到一些不错的牌,长期看恩华在精神领域试探了一些创新品种!
亿帆医药
亿帆大约可以分成原料药+制剂+健能隆三大板块。原料药泛酸钙就是产品价格和完全成本,算是现金流业务;制剂方面头孢他啶几年内的确可能受到政策影响,后续有好多医保产品,现在还在市场准入阶段,希望有后续产品接力后,制剂产品线会有不错发展。健能隆的话桌面上能看到的重磅在研就是和,前者还是看FDA进展吧,虽然说有迈兰等企业先获批,但是长效GSF领域空间还是有的,但是国内可能面对的竞争对手销售力都比较强。的靶点,我心里也没数,等数据出来看数据吧!慢慢我们也看到了健能隆基于平台技术开发的双抗,所以可以不单单对2个在研产品给市值,也可以给健能隆一些平台溢价!亿帆大约就这些东西,其他还有一些收购的在研产品和海外销售之类的,但核心还是这么几大块!至于内在价值多少,我算不清啊,总感觉这几年亿帆里面原料药利润占比还是比较大,股价也更多的受到泛酸钙价格波动影响,所以我自己有点判断不清楚!
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
天晴和石药都是可以看长的公司,长期看都是可以穿越这轮政策周期的企业,天晴在研产品线更完备些,石药BD更积极。但短期看价格波动,我也看不准!
科伦药业
科伦药业是个大企业,并不是说销售规模或者利润体量大,而是说这个企业格局大,并不是像有些企业那样参个股份或贴个热门概念,更多是想涨市值。科伦刘老板就是想做企业,做成大企业。所以,A股医药企业能看更远、生命周期更长的企业,也就这么几种类型,恒瑞式自己领域早布局型、同仁堂式老字号型、复星式核心资产型、科伦式企业雄心型。
对于科伦药业现在亿市值水平,我也不给买或者不买的投资建议,还是看各位投资者自身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但是跟踪科伦,确是研究企业、研究医药不可或缺的样本!
大家觉不觉得科伦刘老板是把奥卡姆剃刀或者说第一性原理应用的很好的人,在成本驱动的大输液领域,就做到成本最低,然后发现抗生素中间体行业的核心优势也是成本优势,那么好嘞——我就跑到新疆这种水、能源成本最低的地方,搞一个亚洲最大的发酵罐,比拼成本把竞争对手都干死。到了高端制剂领域,本来大家都是看着自家产品线或者市场情况慢慢搞,到科伦这里,以在研产品种类和数量优势,直接挤掉看碟下菜的传统制剂企业;不知道未来这个领域科伦会变成什么样,但是作为传统制剂企业,是不是要对科伦这个鲶鱼有个危机意识呢?
华东医药
现有产品线和销售能力都非常不错的药企,百令和金水宝仅有的两个虫草发酵品种,13年应该超过10亿规模了,基本上就是口服版本的贝科能。阿卡波糖方面借拜耳的光-算是大品种,凭借自己的销售力度拿到了不错的份额-要知道从拜耳嘴里抢拜糖平的份额多难,未来阿卡波糖进基药的话,拜耳不会进,所以基层份额华东吃个饱!而免疫制剂方面,由于国内环境因素,整体增速慢,但是华东依然成为了领头羊,未来如果政策松动,上量还是非常快的!至于说储备品种,除了磺达肝癸钠,个人不大看好其他的在研产品!2、华东的肿瘤药(现有+在研):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来曲唑、阿那曲唑——基本都是恒瑞打天下的药,其他企业基本都没啥看头,你可以看看海正也有这些品种,也没有出啥成绩!你说的减肥药是奥利司他胶囊,其实这个品种做到最好的海正的伊宁曼,而从剂型角度讲也是海正和新时代的片剂占优势,胶囊剂批文多竞争大!
华东医药需要面对的,一方面是仿制药底层逻辑的变化,从而带来的行业估值体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现有产品一两年时间内集采是否会影响到利润表,主要是阿卡波糖和泮托拉唑,更长远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适应新时代玩法,把自己变成研发驱动的企业,华东现在是有销售力、有资本,但是产品线缺乏厚度!所以,华东也将是集采新规后,仿制药企业转型的代表企业!
以岭药业
本来以岭可以把自己做成中药研发领军企业的地位,但是现在却慢慢变得有些边缘化了,表面看起来是产品没增长,业绩不太稳定,但内在原因有政策审批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战略和能力方面的因素!
国药股份
国药股份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增长的风险,譬如前几年的三九,经营质量不错,但是没有成长性的时候,可能估值无法上升,那么市值就是没有很大弹性!回头说国药股份的优缺点,优点当然是现金流好,资产负债结构也比其他医药商业企业好很多,缺点就是暂时开没看到利润再上一个台阶的新驱动力!总体来说,国药股份在投资组合中算是防守队员!
北京市就超级大你懂的!加上精神药品全国麻醉药品全国管制药品全国,最后大力发展口腔药品器材!不要说市场小哦……
神威药业
中药注射剂这口烟蒂可能不一定好吸,对于神威本身,我觉得无论从行业地位,还是企业能力,我觉得都挺好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线集中于上一个时代的赛道,就是说对于下坡路的赛道,可能时间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负面的
马应龙
可以说是最有疗效的中药股了,听说菊花膏和老干妈一样是美国监狱的硬通货。
一季报简析:主营收入和支出都增加;现金流改善;净利润大增原因是投资收益同比增加约万(今年一季度+万,去年一季度-万),折合每股收益增加0.14元。其中:持有万股华大基因市值一季度内增加约万(从61元涨到75元),而去年同期是亏损万(元跌到元),这股合计同比增加收益5万元!2.股东变化:去年第四季度,“赤字之心”私募两个信托产品1万股基本已在低位割肉,退出十大股东!而私募高毅资产却在底部建仓1多万股,但今年一季度末高毅又减仓约三分之一;总体股东人数略有集中。
营业收入增长22%,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扣非后的净利润增长16.56%,这个才代表其主营业务收益。
华兰生物:
19Q1同比25%表观没啥问题,但是要知道18Q1当时是利润下滑19%,算是业绩低点,也就说是低基数没出现同比高增长。那么逐季度往后看的话,可能就达不到19Q1同比25%这样的增速了;另外,到了19Q4又要看四价流感疫苗的情况了,18Q4大约万支,19Q4要看看是否还独家,也要看产能情况,然后拍19Q4的同比,但是大概率没有18Q4那么弹了!
凯莱英:
我觉得几个CMO企业都处于产业趋势向上的节奏里,长期角度看没问题。但19年一方面我也跟不住订单,也就是说单季度利润我也测不准,看公司给什么口径吧!另一方面国内订单以及国外的那个大单都是偏低毛利率,而且未来1-2年时间凯莱英的毛利率水平估计还是无法提升到以前水平,而对于成本、费用偏刚性的CMO业务,毛利率还挺关键的!
3、最后的问题就是估值,两者都处于不贵不便宜的状态!
迈入医药基金一行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1到2家龙头企业,而不是一家通吃整个行业的利润,所以,医药基金非常好的一个投资策略
医药受政策影响,政策受政治左右;政治的首要诉求是不断增加民生获得感、其次是兼顾可持续平衡能力,加上经济增速中枢下行而财政受制减税降费的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绝对值保持增长、但增速持续下行”的医保政策基调
首先,-年医保收入增速高确定下行,对行业性景气上行不宜抱太高预期;
其次,行业增速绝对值不会掉得太低,一个整体每年还会超8%增长的行业,确实也没必要过于担心;任何不改变总量的政策,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结构性搅动,是挑战更是机会。
内容来自雪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