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餐《酒店业复苏》已经装盘,准备上桌~
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并且调整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由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调至50%。
7月21日,国药集团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集团旗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齐头并进研发的新冠疫苗,已经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三期临床试验,大概三个月左右就能完成临床试验,同时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年底前应该可以上市。
如无意外,在年底新冠疫苗上市之后,被疫情扰乱近一年的日常生活,或将重回正轨。也正是因为这样,后疫情周期的投资机会,是时候该重视起来了。
那么今天,我们重点讲讲已经在涅槃重生路上的酒店行业。
根据STR数据,疫情影响下,春节前中国酒店客房入住率(OCC)便出现明显下滑,1月底跌至谷底(仅8%),经历一个半月的低位运行后,3月16日单日OCC达到20%,3月25日快速提升至30%,之后稳步缓升,4月18日恢复至35%(去年同期OCC约为80%),6月中旬北京疫情反复后OCC表现二度回落,北京及周边市场需求缩减,截至6月20日全国酒店入住率为47%。
从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酒店行业景气度发展数据来看,3月以来,国内酒店行业景气度也处于回升过程中。
从历史经验来看,参考03年的SARS疫情,酒店业在4-7月份(疫情爆发最严重阶段)遭受重创,酒店业营业增速下滑近20%,下半年随着需求复苏有所回补(主要受经济上行周期带动),但全年增速较上一年明显放缓。
从结果来看,单体酒店受冲击最为明显,单体酒店因抗风险能力差而被淘汰,加速了低端单体酒店的产能出清。同样的,本次疫情的突发后续也为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间接加速了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的扩张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较当年的SARS病毒更强,国家在人流管控措施上的力度也要比当年的更严格,短期对行业冲击更为明显。
可以预见的是,本次疫情对单体酒店、经营能力较弱的中小连锁酒店冲击更大,行业无疑将面临重新洗牌,以及低效产能的出清。
在这一点上,酒店行业的逻辑跟去年非洲猪瘟的产业出清逻辑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落后产能出清的市场份额,将被资金实力更强的头部玩家蚕食,进而减弱行业较强的周期性特征。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猪肉股里面的绝对龙头牧原股份,在经历完19年非洲猪瘟猛烈的行业洗牌后,作为行业中的大赢家——牧原无疑已经成为穿越传统猪周期的准蓝筹股了。
目前,国内主要的上市酒店运营商有华住酒店、锦江酒店、首旅酒店和格林酒店等。在酒店行业中,连锁酒店具有相对垄断的地位,但行业整体集中度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
在连锁酒店中,年国内四大酒店集团(锦江、华住、首旅、格林)的市占率为47.2%,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多寡头垄断格局。但就酒店行业整体来看,年国内酒店前四强市场份额合计仅11.2%,市场整体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换句话来讲,大量的市场份额仍然被大量的单体酒店所占据。
下表为上市连锁酒店运营商的基本情况说明:
在本次疫情之下,单体酒店经营压力骤增,行业整体承压,无疑是龙头集中度提升的极好时机。在过往行业低谷期往往成为行业整合的关键时期,行业龙头也不排除通过进一步并购整合,提高市占率。
例如年锦江收购铂涛,如家私有化回归注入首旅酒店,-年华住收购桔子酒店,行业龙头规模更趋集中。
短期来看,酒店行业的核心指标RevPAR(每间可供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有望企稳回升。
回顾本月的PMI数据,为50.9%,环比回升0.3%,超出市场预期的50.4%,经济复苏势头向好已被验证。此外,7月14日文旅部放开跨省游或将为酒店市场注入更多增量。
若后续复苏不断被市场验证,那么在新一轮周期下,酒店龙头或更多受预期调整影响,股价有望先于RevPAR指标企稳反应。
毫无疑问,在宏观经济内在动能向好趋势强劲的大背景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