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村桂枝汤家族

基础方桂枝汤体力虚弱,感冒初期寒症或者发烧,出汗用于体力虚弱,出汗人士的以下症状:感冒初期肝郁,阳不生,脾弱宣发肝气,保护脾更贵的桂枝汤,贵桂枝汤桂枝人参汤慢性胃肠寒症用于体力虚弱人士的以下症状:寒症,脸色差,胃肠功能弱。例如长时间上腹部痛,胃部不适,食欲不振,下痢,慢性肠胃炎,胃肠虚弱。腹诊的时候,会感觉空空的声音,胸口堵的感觉(鸠尾部)补脾胃虚寒肝心脾平衡方剂桂枝茯苓丸上热下寒痛经肩酸,头重,眩晕比较有体力,时有下腹疼痛、肩酸、头沉、眩晕、上火且脚冰冷等症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月经不调、月经异常、痛经、更年期障碍、女性荷尔蒙失调症注)、肩酸、眩晕、头沉、跌打损伤(碰撞挫伤症)、冻伤、斑点、湿疹或皮肤炎、暗疮注)女性荷尔蒙失调症是指伴随月经、怀孕、分娩、产后、更年期等女性荷尔蒙变化而出现的精神不稳定或焦虑等精神神经症状及身体症状血郁平衡,补泻同量,不补不泻,调肝心脾三脏,活血化瘀安神肝心脾平衡方剂强化除脾湿效果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上热下寒痛经肩酸,头重,眩晕比较有体力,时有下腹疼痛、肩酸、头沉、眩晕、上火且脚冰冷等症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月经不调、月经异常、痛经、更年期障碍、女性荷尔蒙失调症注)、肩酸、眩晕、头沉、跌打损伤(碰撞挫伤症)、冻伤、斑点、湿疹或皮肤炎、暗疮注)女性荷尔蒙失调症是指伴随月经、怀孕、分娩、产后、更年期等女性荷尔蒙变化而出现的精神不稳定或焦虑等精神神经症状及身体症状血郁加强除湿桂枝汤增加重镇安神效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虚弱导致的神经过敏失眠小儿夜尿,夜啼用于中等体力以下,容易疲劳、神经过敏、容易兴奋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神经质、失眠症、小儿夜啼、夜尿症、眼睛疲劳、神经症肝气得不到宣发的轻度肝郁,克脾导致脾弱,脾弱导致心虚宣发肝气,培植脾土,重镇安神桂枝汤增加除湿利尿温暖四肢效果桂枝加术附汤手足发冷越冷越痛神经痛关节痛用于体力虚弱、容易出汗、手脚冰冷僵硬、时有尿量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关节痛、神经痛肝气得不到宣发的轻度肝郁,克脾导致脾弱,脾弱导致肾虚所以是补肝宣发肝气,补肝会克脾,所以补脾护脾,同时补脾泻肾利尿,温暖四肢桂枝汤增加发汗解肌痛效果葛根汤寒症感冒初期头的后部到背部肌肉疼痛用于中等体力以上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感冒初期(不出汗型)、鼻炎、头痛、肩酸、肌肉痛、手或肩膀痛肝郁克脾宣发肝气,发汗,解热,护脾葛根汤增加发汗和通鼻窍效果葛根汤加川穹辛夷感冒导致的鼻塞慢性鼻炎比较有体力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鼻塞、积脓症(鼻窦炎)、慢性鼻炎鼻窍不通宣发肝气,补脾缓肝急,发汗,活血,通鼻窍强化治疗麻疹效果的葛根汤升麻葛根汤吴茱萸汤寒症人士反复发作的偏头痛适用于体力虚弱手足发冷人士,温暖身体来治疗头痛,反复发作的头痛,尤其是偏头痛的药物。问诊中,会有心下痞的症状。也用来治疗恶心,肩酸、紧张性头痛、与头痛伴随的呕吐。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补肝护脾温暖加倍芍药的桂枝汤,补肝变成泻肝桂枝加芍药汤强化通便效果的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腹胀腹痛便秘大便不爽利,残便感用于中等体力以下,有腹胀感、腹痛、便秘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便秘、里急后重注)注)里急后重是指有残便感,腹痛窘迫,时时欲便的症状。便秘,腹胀泻肝,补脾温中,通便

津村组方桂枝茯苓丸药理分析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比较有体力,时有下腹疼痛、肩酸、头沉、眩晕、上火且脚冰冷等症人士的

以下各种症状:

月经不调、月经异常、痛经、更年期障碍、女性荷尔蒙失调症注)、肩酸、眩晕、

头沉、跌打损伤(碰撞挫伤症)、冻伤、斑点、湿疹或皮肤炎、暗疮

注)

女性荷尔蒙失调症是指伴随月经、怀孕、分娩、产后、更年期等女性荷尔蒙

变化而出现的精神不稳定或焦虑等精神神经症状及身体症状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桂枝茯苓丸提取物0.g:

日本药典桂皮1.5g

日本药典芍药1.5g

日本药典桃仁1.5g

日本药典茯苓1.5g

日本药典牡丹皮1.5g

3药理

日本药典桂皮1.5g

日本药典芍药1.5g

日本药典牡丹皮1.5g

日本药典桃仁1.5g

日本药典茯苓1.5g

蜂蜜丸

3.1酸涩泻肝火(芍药),辛辣补肝(桂皮),补泻同量

日本药典桂皮1.5g

日本药典芍药1.5g

3.2苦焦补肾泻心(桃仁),咸鲜补心(牡丹皮),补泻同量

日本药典牡丹皮1.5g

日本药典桃仁1.5g

3.3甘淡补脾(茯苓,蜜),辛辣泻脾温中(桂枝),补泻同量

日本药典茯苓1.5g

蜂蜜丸

日本药典桂皮1.5g

所以本方是重在平衡,不补不泻(略补脾),用了桂枝的发散,芍药敛血,牡丹皮,桃仁活血补血

活血散瘀药。茯苓还可以安神。血症解决后,也会安神

配合生薬

桂皮(ケイヒ)、?薬(シャクヤク)、桃仁(トウニン)、茯苓(ブクリョウ)、牡丹皮(ボタンピ)

桂枝茯苓丸,中成药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消癥之功效。主治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通用名桂枝茯苓丸商品名桂枝茯苓丸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功效活血、化瘀、消癥主治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规格丸剂,每丸重6克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有效期36个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第一部

目录

1药品类型

2性状

3主要功效

4适用病症

5现代应用

6用法用量

7药性分析

8不良反应

9药品禁忌

10注意事项

11贮藏方法

药品类型

处方药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甜。

主要功效

活血、化瘀、消癥。

适用病症

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流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肿瘤、不孕症。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药性分析

本方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茯苓益气养心,能利腰脐间血;丹皮、桃仁、芍药活血化瘀,芍药并能养血和营。以蜜为丸,取其缓消癥积而不伤正。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小阳旦汤的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以下,容易疲劳、神经过敏、容易兴奋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神经质、失眠症、小儿夜啼、夜尿症、眼睛疲劳、神经症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混合生药干燥提取物1.g: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芍药2.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牡蛎1.5g

日本药典龙骨1.5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3药理

3.1辛辣补肝(桂枝,生姜),酸涩泻肝火(芍药),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日本药典芍药2.0g

3.2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辛辣泻脾温中(生姜)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3.3牡蛎龙骨重镇安神

日本药典牡蛎1.5g

日本药典龙骨1.5g

所以是宣发肝气,补肝会克脾,所以补脾护脾,同时重镇安神

二汤液经小阳旦汤原方

1小阳旦汤,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2对应症状

天行病

发热

汗自出而恶风

鼻鸣干呕

脉弱

3原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粥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漓,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4药理同桂枝牡蛎龙骨汤前两部分

三配方差异

1津村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汤液经大阳旦汤对比

津村加了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来对症小儿夜啼夜尿,神经过敏,失眠

其他原理一致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阴部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出处《金匮要略》卷上功用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目录

1别名

2歌诀

3组成

4用法

5功用

6主治

7方义

8运用

9加减化裁

10使用注意

11附注

12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13重要文献摘要

别名

桂枝龙骨牡蛎汤(原书同卷)、龙骨汤(《外台》卷十六引《小品方》)、桂枝牡蛎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龙骨牡蛎汤(《广嗣纪要》卷二)。

歌诀

男子失精女梦交,坎离救治在中爻,桂枝汤内加龙牡,三两相匀要细敲。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9g)。

用法

以水七升(ml),煮取三升(ml),分三次温服。

功用

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主治

虚劳少腹弦急,阴部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方义

阴阳失调引起的虚劳少腹弦急,阴部寒冷,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等等证,治宜调和阴阳,潜镇摄纳。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而达阴平阳秘,精不外泄之功。桂枝汤加入龙骨、牡蛎后,不仅仍具有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还能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运用

使用本方以虚劳少腹弦急,阴部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为辨证要点。

现代用于治疗癔病,失眠,遗精或滑精,不孕症、先兆流产、久泻、更年期综合征、盗汗、小儿支气管炎、慢性荨麻疹、颈椎病属上述证机者。

加减化裁

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补虚;若血虚明显者,加当归、熟地,以滋补阴血;若肾虚者,加何首乌、补骨脂、以滋补肾精;若遗精明显者,加山萸肉、金樱子,以收敛固涩等。

使用注意

心肾虚热证,慎用本方。服药期间忌服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附注

附方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12g),黄芩二两(6g),芍药二两(6g),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9g)。

功用:滋阴降火,除烦安神。

主治:阴虚火旺,心神不安证,心中烦热,失眠,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出处:《伤寒论》

附方小建中汤

组成:胶饴一升(30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交虚寒,肝脾失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或虚劳心中悸动,心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黄连阿胶汤同可治疗心肾不交证。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心肾不固,阴阳失协,以阳虚不固心肾为主要矛盾方面,不仅可疗心肾不固失精证。更可疗心肾不固失眠证;而黄连阿胶汤主治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以阴虚不调心肾为主要矛盾方面。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病证为精气不固而妄动;黄连阿胶汤主治病证为神气失藏而躁动,此乃二方之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小建中汤同可疗失精证,小建中汤所主病证是气血虚弱,脾不统摄,精气外泄,大多伴有心悸,少气,手足心热等证;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病机是心肾不固,阴阳不调、精气走失,大多伴有阴头寒,少腹弦急等证,一资别之。

重要文献摘要

《医门法律》:用桂枝汤调其营卫羁迟;脉道虚衰,加龙骨、牡蛎涩止其清谷、亡血、失精。一方而两扼其要,诚足宝也。

《金匮要略论注》: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中、上焦之营卫,使阳能生阴,而以安肾宁心之龙骨、牡蛎为辅阴之主。

《医方集解》:桂枝、生姜之辛以润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之,芍药之酸以收之,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

津村组方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药理分析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以下,有腹胀感、腹痛、便秘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便秘、里急后重注)

注)里急后重是指有残便感,腹痛窘迫,时时欲便的症状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混合生药干燥提取物2.0g:

日本药典芍药3.0g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大黄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大黄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1辛辣补肝(桂皮,生姜),酸涩泻肝(芍药),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芍药3.0g

日本药典桂皮2.0g

3.2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辛辣泻脾温中(生姜),大黄通便

所以是泻肝,补脾温中,通便的方剂

桂枝加大黄汤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桂枝加大黄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之功效。主治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出处《伤寒论》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分类解表剂

目录

1别名

2歌诀

3组成

4用法

5功用

6主治

7方义

8运用

9加减化裁

10使用注意

11附方

12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13重要文献摘要

别名

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卷三)、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歌诀

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大黄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七升(ml),煮取三升(ml),每服一升(ml),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

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方义

本方是桂枝倍芍药加大黄所组成,这是针对太阳病,因误下实邪结于阳明,因而采取解肌祛风兼苦寒泻下的治法。方用大黄泻下攻积,以除腹痛,桂枝通阳发汗,以解肌表,白芍敛阴和营,甘草缓中调胃,二者相伍,尤能化阴止痛,生姜汁辛温调卫以助桂枝辛散卫分之表邪,大枣甘温助白芍调和营血,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效。故本方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兼通腑实的作用。

运用

本方以发热恶风、汗出、腹胀痛拒按、便秘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慢性肠炎、阑尾炎、细菌性痢疾、胰腺炎、顽固性荨麻疹等。

加减化裁

如腹胀甚者,加厚朴、枳壳;腹痛甚者,重用芍药;大便燥结难下,加全瓜蒌、火麻仁,重者加芒硝;挟湿加苡仁。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9g)

功用: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病属太阴者

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相比较,桂枝加芍药所主病证较轻,病以腹痛时痛为特点,治疗重在活血通络;而桂枝加大黄汤所主病症较重,病以时腹大痛为特点,治疗重在祛瘀通络,是其不同

重要文献摘要

1、《内台方议》:与桂枝汤以和表,加芍药、大黄以攻其里。且赤芍药性凉,而能泻血中热,大黄能除其实、泻其脾也。

2、《古方选注》: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其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反有理阴之功,即调胃承气之义。燥矢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运行而腹痛减,是双解法也。

3、《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以桂、姜升邪外行,倍芍药以疏太阴之经,加大黄以通阳明之腑,又虑其苦泄太过,更加枣、草以扶之,此双解表里法也。

桂枝加芍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之功效。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出处《伤寒论》功用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分类解表剂

目录

1歌诀

2组成

3用法

4功用

5主治

6方义

7运用

8加减化裁

9使用注意

10附注

11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12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9g)。

用法

以水七升(ml),煮取三升(ml),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药量而成,方用桂枝辛温通阳,炙甘草和姜枣,益气补脾和胃;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故本方具有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之功。

运用

本方以发热汗出恶风、腹满时痛、喜按为辨证要点,无表证者亦可使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便秘、胃痛、胃肠痉挛、慢性痢疾、慢性胰腺炎、肠梗阻术后肠狭窄、肢体震颤等。

加减化裁

如腹满甚者,加厚朴、枳壳;腹痛甚者,加大芍药用量;阴伤便秘,加当归、肉苁蓉、杏仁。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机》: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脉浮,或恶寒,或腹时痛者。

附注

附方1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出处:《伤寒论》

附方2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五两(15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心阳不足,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

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可主治病症则不同,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方中桂芍姜相等的用量,功在调和营卫,解肌散邪;桂枝加桂汤,主治肾寒气逆证,病以气上冲喉咽为特点,方中药用剂量与桂枝汤比较,桂枝用量由三两增为五两,功用由解肌散邪变为平冲降逆,正如仲景言“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也。”而桂枝加芍药汤则主脾瘀血轻证,病以脘腹时有疼痛,固定不移为特点,方中芍药有三两变为六两,功用由益阴和营变为和脾通络化瘀。可见此三方药物虽相同,但因剂量调配不同,则决定其主治各有不同,因此,在临床中斟酌药物至为重要。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贯珠集》: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

2、《古方选注》: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桂枝加术附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小阳旦汤的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体力虚弱、容易出汗、手脚冰冷僵硬、时有尿量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关节痛、神经痛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混合中草药干燥提取物1.g: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芍药2.0g

日本药典苍术2.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日本药典附子末0.25g

3药理

3.1辛辣补肝(桂枝,生姜),酸涩泻肝火(芍药),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日本药典芍药2.0g

3.2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辛辣泻脾温中(生姜),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3.3甘淡泻肾和膀胱(甘草,大枣),辛辣泻脾温中(生姜),苦焦燥脾湿补肾减少补脾对肾的压制,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日本药典苍术2.0g

3.4生姜、附子热性药,温暖四肢

所以是补肝宣发肝气,补肝会克脾,所以补脾护脾,同时补脾泻肾利尿,温暖四肢

二汤液经小阳旦汤原方

1小阳旦汤,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2对应症状

天行病

发热

汗自出而恶风

鼻鸣干呕

脉弱

3原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

粥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漓,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4药理同桂枝加术附汤前两部分

三配方差异

1津村大柴胡汤与汤液经大阳旦汤对比

津村加了附子,苍术,来对症尿量少,四肢发冷

其他原理一致

桂枝加人参汤

配合生薬

桂皮(ケイヒ)、甘草(カンゾウ)、蒼朮(ソウジュツ)、人参(ニンジン)、乾姜(カンキョウ)

桂枝人参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中文名桂枝人参汤出处《伤寒论》类别温里类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目录

1简介

?类别

?出处

?功效

?主治

?药物组成药方用法

?方解

2桂枝人参汤方论

?明·方有执

?清·汪昂

?清·王子接

?清·黄元御

?清·沈丹彩

?清·陈蔚

简介编辑

类别

解表温里类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功效

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主治

主为温里兼以解表《伤寒论讲义》

药物组成药方用法

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

桂枝四两(约60克)甘草四两(约60克)白术、干姜、党参各三两(约45克)上五味,以水九升(毫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此为三次治疗量;一次治疗量约为桂枝20克、炙甘草20克、党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方解

本方为表里同病,表里俱寒之证而设,治宜温里益气,辛温解表。方中桂枝辛温以解肌发表,后下是保全其辛香之气以助开腠散邪,兼以温经止痛;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受纳而正脾胃之升降,共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为臣,温中焦脾胃,祛里寒疼痛。脾阳不足,脾气不运,水湿易生,故佐以白术,补气健脾,燥湿止利。炙甘草味甘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以为甘剂,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药,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是以温阳益气、顾护中阳为主,解表为辅,故所治之证应以里证为重。[1]

桂枝人参汤方论编辑

明·方有执

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而在,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为利,利即俗谓泄泻是也。不止,里虚不守也。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否塞①而不通也。以表未除也,故用桂枝解之;以里下虚也,故用理中以和之;干姜兼能散痞硬之功,甘草亦有和协热之用。是故方则从理中,加桂枝而名,义则取表里,其两解之必效。(《伤寒论条辨》)

清·汪昂

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气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国中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

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一两,甘草加二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理中,故先煮四味,而后内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忤,宜乎直书人参而不讳也。(《绛雪园占方选注》)

清·黄元御

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否证之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也。(《伤寒悬解》)

清·沈丹彩

此与葛根黄连汤同一误下而利不止之证也,而寒热各别,虚实对待,可于此互参之。彼因实热而用清邪,此因虚邪而从补正;彼得芩、连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上,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录自《长沙方歌括》)

清·陈蔚

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不止。协,合也,同也。言但热不虚,但虚不热,皆不足以致此也。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今太阳主阳之气,因误下而陷于下,则寒水之阴气,反居于阳位,故为心下痞更,可与甘草泻心汤条“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句互参。方用人参汤以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纳者,欲其于治里药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录自《长沙方歌括》)

桂枝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小阳旦汤的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体力虚弱,出汗人士的以下症状:

感冒初期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混合生药干燥提取物1.5g: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芍药2.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3药理

3.1辛辣补肝(桂枝,生姜),酸涩泻肝火(芍药),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桂皮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日本药典芍药2.0g

3.2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辛辣泻脾温中(生姜)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大枣2.0g

日本药典生姜0.75g

所以是宣发肝气,补肝会克脾,所以补脾护脾

二汤液经小阳旦汤原方

1小阳旦汤,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2对应症状

天行病

发热

汗自出而恶风

鼻鸣干呕

脉弱

3原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粥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漓,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4药理同桂枝汤

桂枝汤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

目录

1歌诀

2组成

3用量

4功用

5用法

6主治

7方义

8配伍特点

9运用

10加减化裁

11禁忌

12附注

?附方桂枝加葛根汤

?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附方桂枝加桂汤

?附方桂枝加芍药汤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歌诀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1]

组成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9g,甘草(炙)6g。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2]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义

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3]

配伍特点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临床应用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附注

附方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去皮)6g,芍药6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厚朴(炙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15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18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出处:《伤寒论》[3]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述四方皆为桂枝汤类方,其证之病机以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为共性,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后二方因药量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呉茱萸湯(ゴシュユトウ)

1对应症状

寒症人士反复发作的偏头痛

适用于体力虚弱手足发冷人士,温暖身体来治疗头痛,反复发作的头痛,尤其是偏头痛的药物。问诊中,会有心下痞的症状。也用来治疗恶心,肩酸、紧张性头痛、与头痛伴随的呕吐。

2组方

吴茱萸9g

生姜18g

人参9g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日服三次。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

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

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3药理

辛辣补肝(吴茱萸,生姜),甘淡缓肝急(党参,大枣)

补肝护脾方

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中文名吴茱萸汤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出处《伤寒论》

目录

1歌诀

2用量

3用法

4功用

5主治

6方义

7配伍特点

8运用

9加减化裁

10禁忌

11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用量

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重要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1]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1]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2-3]

张巍巍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白疯颠的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yixiaosm.com/clqk/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