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纪要
大会开幕式
“立足优势,守正创新”,由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世界中医药》杂志社协办的“年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大会”)于年12月11日-12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隆重举办,来自世界各地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欢聚一堂,线上近观众共同收看会议直播,共享学术盛宴。
大会以主题报告结合专家交流的形式,从中医药防治肿瘤药物及临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出发,特邀国内外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领域专家参加。开幕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杰教授主持,大会邀请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程海波等领导莅临指导。
开幕式上,孙咸泽理事长指出,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医药已经在抗击疟疾以及“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肿瘤这一“世界性难题”方面,中医药将发挥其独特优势,并做到与现代医学以及临床研究有机结合,为世界开出中医药特色的肿瘤防治处方。
图
孙咸泽理事长致开幕辞
黄璐琦院士在致辞时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致力于从宏观、系统和整体角度揭示人类健康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会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因此,从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中挖掘治疗新方法和科研新思路已逐渐成为肿瘤领域的新趋势、新热点。中医药防治肿瘤拥有无穷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秉持审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角,加强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揭示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科学内涵。
图
黄璐琦院士致辞
程海波副校长提出,本次年会的召开对于推动中医药快速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也将为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医药与中医药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图
程海波副校长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主席、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林洪生教授,美国植物协会董事会成员、北美代谢组学协会创始人、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整合医学部杨培英教授,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整合医学和乳腺医学服务中心联合教员、美国整合医学会主席包婷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们指出,中医药防治肿瘤拥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整合中、西医防治恶性肿瘤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原创思维和防治策略,推向全世界,服务全人类。
图
林洪生、杨培英、包婷教授
第二篇章主题发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王海南教授基于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的“三结合”证据体系,向大会参与人员介绍了新药研发相关政策法规,解读了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建立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标准的迫切性,对于中药新药研发策略解读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图
王海南教授报告内容
随后,大会主席、中国医院林洪生教授就中医治疗肿瘤的历史探索、现状分析及未来期望进行了专题分享。林教授对于20世纪前后中医药治疗肿瘤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了评价中医肿瘤疗效的关键点,指出要制定符合中医特色的标准及评价方法才能促进中医肿瘤治疗走向世界。
图
林洪生教授报告内容
接着,南京中医药大学陆茵教授从进化的角度,“基于生命学科前沿探讨中医药防治肿瘤新思维与新方法”的精彩报告,与黄璐琦院士致辞中提到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陆教授指出,肿瘤转移及耐药性的出现,可能与肿瘤在与免疫系统的“博弈”过程中发生进化有关。中医的整体观强调人体内环境稳态,通过中药因环境胁迫产生的防御物质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调者和也”的最高境界。
图
陆茵教授报告内容
之后,前FDA药理毒理审评专家、江苏鼎泰药业窦金辉教授以“肿瘤新药研发的国际赛道和未来挑战”为主题,从国际角度出发,介绍了肿瘤新药研发的整体概况及目前面临的挑战。汇报中,窦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新药研发的思考:①人类使用经验引领研发思路;②恰到好处的纯化;③寻找协同或加和作用的有效低毒植物药;④利用新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新药。窦教授的精彩汇报为未来中药企业走国际化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图
窦金辉教授报告内容
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毛钧教授对针灸治疗癌痛的循证医学相关研究做出了精彩的报告。毛教授指出,与传统医学相比,循证医学既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又重视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包括针灸在内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整合到癌症的治疗中。毛钧教授及他的团队通过针对慢性癌痛开展的PEACE临床试验,肯定了针灸在减轻癌痛等方面的优势。
图
毛钧教授报告内容
浙江大医院主鸿鹄教授以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治疗APL为例,对于复方中药走向国际的经典事迹进行经验分享。主教授从国际形势出发,基于前期研究,发现了复方黄黛片治疗APL的独特优势,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图
主鸿鹄教授报告内容
中国医院刘杰教授在“中医肿瘤临床研究挑战”的报告中强调,我们应该立足中医药优势,根据中医药特点,发展适宜的诊断标准、治疗手段和评价方法、多学科协作、推进中医肿瘤临床研究高效、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
图
刘杰教授报告内容
第三篇章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专场
论题一恶性肿瘤中药复方治疗的优势定位和临床依据
医院刘丽坤教授集中肯定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以及中药复方的优势定位(中药复方的临床价值和研发方向)。而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李平教授着重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客观指标和人文感受(特色与疗效),辩证论证与因机诊治等。
论题二基于“三结合”证据体系加快恶性肿瘤症状控制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研究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许玲教授在阐述人用经验、症状群等研究概念之后,提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癌症患者的症状进行提取并识别出症状群,是症状群管理和干预的基础。医院唐东昕教授则表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据科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在“三结合”证据体系下积极探索建立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体系。医院孙红教授则从处方来源、处方合理、适用人群、人用经验总结、临床定位和研究设计六个方面对恶性肿瘤症状控制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研究路径进行了介绍。
论题三支撑安全性、有效性、临床价值评价不同层级证据体目标的人用经验研究方案
医院张海波教授指出在中医审评证据体系中,人用经验证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临床价值评价提供支撑。医院李晶教授认为,根据不同疾病特征、治疗手段的可及性、目标人群、治疗效果等因素,以及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信息,可以为新药运用提供支持性证据。
第四篇章中医肿瘤新药研发专场
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教授主要从提取合成、机制研究、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物代谢等方面介绍抗肝癌1类新药CPU-研究进展并指出CPU-的临床定位旨在能为肝癌患者治疗带来希望。
图
郭青龙教授报告内容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曹鹏教授以“中医肿瘤新药研发实例-中西药联用抗肿瘤研究”为题,从抗肿瘤西药的临床问题出发,强调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挖掘中医药文献来解码中药关键成分及作用机制,并联用西药达到抗肿瘤疗效的可行性。
图
曹鹏教授报告内容
针对中医药与肿瘤这一主题,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爱云教授指出在“健康中国”的策略引导下,中医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但是瓶颈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中药新药研发效率及动能呈现下降趋势。基于王爱云教授的引导性发言,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讨论。
论题一:中药抗肿瘤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曹鹏教授认为,增强中药临床数据的总结、加强技术研究、兼注中药安全性问题及中成药二次开发问题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复旦大学药学院相小强教授提出抗肿瘤中药研发和应用中应该重视药物相互作用及确认暴漏量/效应关系的重要性。
论题二:如何破解肿瘤预防和肿瘤转移的新药研发困局?
针对目前肿瘤预防和肿瘤转移的新药研发困局,中国药科大学杨勇教授从目前肿瘤转移应对策略等方面,提出通过探索肿瘤转移新靶点开发新靶点药物、多靶点药物联合等方式来应对;北京医院林生教授从中药国际化过程中的质控瓶颈出发,提出要创新中医临床评价方法推动中药临床疗效国际化、深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关联有效成分群实现质控、要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加强中药国际化质控研究投入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闭幕式
大会主席林洪生教授宣布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和药学学组的成立,由侯丽教授和陆茵教授分别担任组长并对学组成员进行介绍。会议宣布临床学组顾问由医院李萍萍教授,北京医院陈信义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教授担任,临床学组核心专家及工作组成员包括医院刘丽坤教授、上医院李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许玲教授、医院唐东昕教授等在内的48名专家。药学学组顾问成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陈晓光研究员、医院王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洪军教授,以及海外顾问爱尔兰高威大学沈三兵教授和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黄世乐教授。药学学组核心专家及工作组成员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高伟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曹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生刘玉玲教授等42名专家。
刘杰教授宣读会议纪要。林洪生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和药学学组的成立,旨在提升中医药肿瘤研发、标准制定、指南推行及临床实践水平,推进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为更好地传承创新的推动和引领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与新药研发工作。
问道:中医药发展交流专场
在大会第二天进行的中医药发展问道专场中,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症状研究系王欣教授针对PRO与中医中药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目前PRO评估技术已趋于成熟,可以用于改善症状负担、毒性耐受性等临床结果。因此PRO量化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图
王欣教授报告内容
随后,扬州大学陶丽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中医药科研热点追踪与分析》的分享,她指出作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不断追踪最新文献才能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也要能够过滤,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拥有信息整合的能力,把握技术热点,行业动态和未来趋势。
图
陶丽教授报告内容
徐州医科大学王旭博士关于“生物大数据平台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困境与尝试展开,指出生物大数据的积累为解决中药复方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可能,并对CMAP等数据库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生物数据库的应用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思路。
图
王旭博士报告内容
跨界对话,巅峰论剑
本着医药不分家的理念,12月12日上午,我们邀请到湖北梦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科药业有限公司、大连华立金港药业有限公司、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和大连富生天然药物研究院共六家企业参加本次交流。
各家企业高层与专家们就“针对单纯中药治疗改善肿瘤症状群、防治肿瘤复发转移两个优势方向,企业投入的意愿和考量”,“新药研发过程中资本结合的策略”,“加临床方案成药性把握的关键要素”,“如何规范收集整理人用经验以准确设计临床试验方案”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会中指出,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资本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已上市的药物,应积极拓展其新的临床适应症,实时跟进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进展和信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关于整个患者报告结局研究应该建立在整个临床研究的规范之上,通过量表的选择和确认以及对现实情况的观察,选择正确的方法学。量表的设计要结合中医本身的特点,符合国内外标准,合理运用信息化工具,同时设置一些客观指标佐证主观指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图
讨论交流
会中还强调了执行方案对于中西医接受程度的重要性。提出要建立人用经验的数据库来掌握规律性和可重复性,根据人用经验定位目标人群、着力解决的临床问题并加入一些探索性的指标来设计临床设计方案。
最后,大会主席林洪生教授总结道,这两天的深入交流和讨论对医药互相补充和提高是十分必要的,让科研院所更加深入了解到医药企业目前的状况、思维与问题,并且参与到企业的提高中去实现共同进步,希望通过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搭建的平台,实现更多专家的相互交流,得到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让药学和临床联合起来,促进中医药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共同发展。
经过两天的学术盛宴,年中国药学会中医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交流中圆满落下帷幕。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曲终人未散,待君共聚时!
THE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