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构一书的孕育与生产一个ldq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323074.html

作者按:这是一个记录“过程”的“深描”。作者:南开大学商学院任兵教授。文章所涉人物及其观点作者尽力保持了原样和客观。相关拓展和诠释具有作者的主观性。本写作的目的在于练习、交流。因文章较长,建议读者通过电脑阅读。

一、缘起

《理论建构》一书起源于徐淑英教授的一个想法。年6月,徐老师通过本土管理邮件群联系到我询问我是否感兴趣参与编写一本有关“如何建构理论”的书籍。主要的形式就是从现有英文著作或论文中寻找与建构理论有关的文章,然后邀请国内教授把它们翻译成汉语,介绍给广大的理论建构爱好者。徐老师建议我与《管理学报》编辑部的吕力老师一起来做这件事。接到徐老师的信,我觉得特别兴奋。因为这个想法与我脑海里想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当时正值我在商学院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关口,有很多的反省和思考,总想着是不是有些东西自己没有做好,但又不知道怎么做。但具体问题是什么,原因出在哪,似乎也不得其解。而如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建构理论可以说是我的不解和困惑中最重要的一个,徐老师的想法无疑一下子牵动了我的神经。

吕力老师长期通过《管理学报》的平台推动本土管理研究。他对建构独特的本土管理理论的认识和实践应该比我觉悟更早。于是,我与吕力老师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理论建构》一书的一系列工作。如今,该书的大部分书稿已经完成了翻译,各位翻译者同时还将撰写针对所译文章的一个简短的介绍和评价。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的努力过程中。在长达一年多的工作过程里,我们与徐老师以及整个工作小组经历了很多沟通、互动、寻找、解答的环节。可以说,完成《理论建构》一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理论建构》一书的核心目标是针对如何建构理论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翻译与此问题有关的重要的和有影响力的文章,把它们引入到国内管理学术界,一方面增强我们对国外同行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另一方面,成为我们中国管理学研究者的一个认识的起点。那么,为什么要在中国大陆出一本《理论建构》的书?相信包括编者在内的很多本土管理学者都会意识到:中国大陆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已经掌握了管理的研究方法,但在创建理论上依然很薄弱。因此,有关“如何创建理论”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开发的一个知识系统。既然本土管理学者在开发理论方面相对薄弱,那么我们势必需要从西方引进相关的知识。[2]这些知识大都是以论文或者书的章节形式存在的。

在最初的邮件沟通中徐淑英老师提出了一些设想,包括:识别一些关于“怎么做”的经典文章(Howtopapers”)、与情境化和理论开发有关的文章,以及一些通过归纳法开发新理论的样板文章,[3]等等。徐老师还提出可以邀请一些学者写一些原创的短文;同时建议写一个关于“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引言。此外,徐老师建议我们可以从‘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邮件群’中搜集有关中国文化和理论建构的想法。[4]关于《理论建构》一书的时间表,徐老师建议可以准备一个大纲和工作日程计划,并在年10月31交给她。整本书将在在年12月底出初稿,年6月在杭州的IACMR期间出版。算起来,这是一个18个月的工作项目。

二、准备与沟通

《理论建构》一书最终框架的达成经历了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我们的工作首先是阅读徐淑英老师给的文章名录里的论文(有关该文章名录请见附录一)。记得当时我们把那几十篇文章装订成两册,我和吕力老师各读一册。然后,彼此交换意见。文章大部分是来自管理学研究期刊。自年7月以来到12月整一个学期,我们一边阅读优秀的作品,一边结合所阅读的资料梳理自己的思考。阅读的收获不仅是解惑,更包括疑问。激动之余,我们还写下共鸣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yixiaosm.com/clqk/18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