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诊室排队通知)
1
儿科急诊室里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会哭闹的和不会哭闹的,且会哭闹的比例非常高,可以高达90%以上。
通常来说,会哭闹的孩子家长会在百爪挠心忍无可忍情难以堪等各种情绪的支配下冲向护士站:
“孩子都病成这样了!你们能不能有点医德?”
或者是:
“我等了二十七分钟了!孩子还没看上病!”
再或者是:
“年6月2日早晨7时10分许,邱某桥因小孩高烧到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室就诊,要求护士为其优先安排就诊。由于当时有多名患儿候诊,护士告知其先量体温再予治疗,邱某桥对护士的安排不满,在护士转身后,对着护士背部踹了一脚,致护士倒地。”
医德?什么是医德?
护士巡场一周,指着那个家长,怀里抱着个安安静静的孩子:“进3号诊室!赶紧!”
对,这就是医德。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严重,而不哭不闹、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往往更严重,因为他/她已经没力气哭闹了。精神状态的好坏,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严重的一个标准。2
问题是,医务人员对孩子是否急需医疗救治的判断从专业出发,而孩子的父母,则从自己的心理感知出发。
换句人话,医务人员看孩子只看病情,家长看孩子,则通常看不懂病情——由于不是自己生病,甚至连直观的疼痛感受都没有,孩子哭闹的声音就成了某些家长判断孩子病情的依据,他们甚至希望孩子完全不要承受病情折磨,医生必须药到病除,孩子则迅速从哭闹模式切换为嬉笑模式。
在这种需求与现实的遥远差异下,儿科诊室成为医疗纠纷聚集地之一:
真事儿1年6月10日,医院放射科一看诊儿童家长因错过叫号,医院拍片室向技师抡拳,导致该技师眼球钝伤,眼眶软组织挫伤,前胸皮肤挫伤。
真事儿2年大年初三晚上,一对夫妇带着发热的1医院急诊复诊。化验结果是病毒感染,初诊医生为患儿开了口服药,但家长没等到孩子好转就来复诊。
当值医生就跟患儿家长解释,病毒感染周期大概为一周,发热大概持续三天左右,并嘱咐其继续观察、吃药,但家长则认为医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根据监控录像显示,患儿父亲将处方单甩到曾医生脸上,并用拳头击打医生面部。
以上,都是最日常的纠纷。
3
不大日常的纠纷会怎么样?并,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年3月11日,患者王某杰(男,10月龄)因胸肺感医院救治,医院治疗,因病情严重,于3月13日凌晨死亡。王某杰家属于14日下午组医院大厅内举横幅、烧纸钱,推搡殴打包括主治医生在内的多名医护人员,并强迫主治医生下跪烧纸钱。
在面对喊打喊杀的家长时,医院儿科主任王斌已习以为常。王斌的科室主要治疗危重症患儿,然而,“医学是不完美的科学,患儿离世,家长甚至发短信威胁‘要杀你’。”
年3月初,拥有40多万微博粉丝、白癜风医院哪家强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