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交流,请加道长私人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关于老子的传说多以孔子问礼、紫气东来和青羊化现、西出化胡为主,但关于老子的传说远不止这些,其生平异象之事道书中记载颇多,笔者就在这里略述一二。
道教的最高信仰为道,在神仙体系中太上老君被视为道的化身,而老君在人世间最令人瞩目的一次显化便是托生为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生前为周朝柱下的一个史官,因看到天运将变,遂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在关令尹喜的挽留下,于楼观作道德五千言传世。这是也世人所熟知的「紫气东来」的故事。
第十五章最后的故事
姬老先生真的病了,一连服了七天药,还没有好转的意思。到第八天,姬老先生又开始发烧了,这烧缠缠绵绵的,一到午后就开始。起初只是微微的有些热,慢慢的就越来越热,到晚上鸡叫之前,姬老先生身上就像火炭一样热得发烫,鸡一叫,姬老先生身上又慢慢的凉了。早晨,太阳一出来,姬老先生身上冷冰冰的,冷得姬老先生连喊:“冷,冷……”盖一床棉被,再盖一床棉被,姬老先生还在“哆哆哆”的磕牙。
出诊的贺先生说:“姬老先生这是热极生寒,邪入阴分,化为潮热。哎,我这道术浅,只有这么两下子。看样子,银柴胡和胡黄连,两味之中,至少非用一味不可,可是银柴胡这东西金贵,现在难得真货,胡黄连倒有,山上就能挖到,只是这东西稀少得很,不上高山大岭、悬崖峭壁就采不到。”
姬老先生脸上红扑扑的,像敷了两块胭脂。脸上红扑扑的姬老先生大声说话,大碗吃饭,脸上满是笑容。有时,还要站起来,屋前屋后到处走走,看看。相熟的人就说:“好了?”姬老先生说:“能吃能睡,好了。”说完就笑。三天以后,姬老先生突然浑身无力,只能软软的躺在床上,有时,他昏昏沉沉的,眼前好像有无数个东西的影子:山啦,牌坊啦,鸟啦,家法啦,祖先牌位啦,羊啦,戏台啦,芋皮啦,桂花树啦,蝴蝶兰啦……一个个身上又红又肿又痒的人啦,一个个光着身子打油的人啦,一个个穿着光鲜、跪在姬氏家庙祭祖的人啦……一会儿是一个又唱又跳的小孩,一会儿好像正拿着家法在姬家大屋堂屋里打人,一会儿又是拿着棍棒往山上冲的人,一会儿又是和刘宝贵、李子林、张碧林这些人站在台子上……
姬老先生什么也不想吃,姬老先生什么也吃不下,他心里很乱。他模模糊糊的好像来到了石堆上的牌坊前,一看,李子林李先生早就到了。呵呵,这李子林怎么了?穿的是开裆裤、百家衣?嗬,还留鼻涕呢!姬老先生就笑,指着李子林,拍着巴掌大笑。李子林也指着姬老先生笑,拍着巴掌大笑。姬老先生低头一看,自己不也是穿着开裆裤吗?
李子林说:“看,牌坊。”
姬老先生说:“是啊,牌坊。”
李子林说:“这牌坊没有顶子,这牌坊遭难了。”
姬老先生说:“身在风云际会时节,这世间上万事万物万人都在遭遇变故呢,它怎么就能幸免于难呢?它应该幸免于难吗?”
李子林说:“这牌坊还在,这牌坊就不会变了,一百年不会变,一千年也不会变。”
姬老先生说:“这世事人间,怎么就不会变呢?变的是今天和昨天,不变的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只是你看到的只能是你能看到的,这就有了过去、现在、未来。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了。一百年、一千年过后,现在也成了过去,于是,才能有未来那个现在了。但未来始终是未来,是现在的人们无法经历过的。”
李子林说:“牌坊,我说的是牌坊。”
姬老先生说:“这牌坊也在变。你别看它千百年来一直就在这里,看看从来就是一个样子,其实,风吹日晒雨淋,牌坊身上的砖石就在一天天风化,一天天朽蚀。今天风化一点点,明天朽蚀一点点,总有一天它会倒塌的。这就叫变化,看不到的变化。”
李子林说:“这牌坊一倒塌,潞溪就少一处风景了。”
姬老先生说:“少了一处旧风景,一定会有一处新风景,只是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看到。”
李子林就哈哈大笑。姬老先生也哈哈大笑。
笑着,笑着,姬老先生就醒了。姬老先生一醒,天也就亮了。
谁也不知道守业为什么要上山采草药。贺先生说:守业临行前还找过他呢。守业像个唠唠叨叨的妇人,问的就是胡黄连——长的是什么样子?叶子什么样子、什么颜色?茎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一般长在什么地方?背阴,还是向阳?水边,还是石头上?等贺先生一一说清楚之后,守业就背起锄头、镰刀、竹篓子走了。贺先生说:你不懂上山的规矩,小心啊。守业头也不回的说:放心,放心。
守业这一去,三天没有回来,最后也没有回来——采了胡黄连的守业没有回来。
姬老先生的脸白白的,白得像一张纸,他的眼睛半闭半开着,鼻孔里的气息像水中漂摆的一根细丝,流水载着它向下游流去,流水不停的流着,流着,那漂摆的细丝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最后就看不到。姬老先生突然长长的哈一口气,他张了张鼻孔,这鼻孔里细丝一样的气息就一下子完完全全的消失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上巳节的时间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节”。但是,从干支纪日的特点来看,天干置于前、地支置于后,人们更习惯于在简称的干支纪日中以天干表示日期,所以,上巳节似乎应该写作“上己节”。称“上巳节”而不称“上己节”,大概有将错就错、习惯成自然的原因。
据考证,《诗经·郑风·溱洧》大概是最早写上巳节的诗歌。诗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朱熹在《诗集传》中传此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详。……于是士女相与戏谑,且以芍药相赠而结恩情之厚也。”这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巳节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上巳节这个名称。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的古籍,名称大概定于汉代。《汉书·礼仪志》云:“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汉代及以前虽已经把上巳定为正式节日,但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起见,魏晋之后人们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至此,上巳节已经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的节名却固定不变了。
关于上巳的起源,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晋代两位尚书郎挚虞、束皙在晋武帝面前的争论故事。挚虞以为,上巳节源于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亡女之事。据说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觉得很奇怪,于是纷纷相携至水滨盥洗以驱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束皙却认为: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这两事才是本源。而“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大概是朴实的解释更可信吧,争论的结果是挚虞得赐“金五十斤”,而束皙却左迁为阳城令。《宋书·礼志二》、《晋书·束皙传》记载了相似的内容。《宋书·礼志二》所记载的人物、时间、事件是“旧说后汉有郭虞女。”与《续齐谐记》的记载稍异。《宋书·礼志二》进而又说“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于东流水上为祈禳,自洁濯,谓之‘禊祠’,分流行觞,遂成曲水。”不过,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普通到没有故事,仅仅是上古人们的一种习惯。
《南齐书·礼志上》云:“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据此,小南一郎先生认为上巳节的礼俗意义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礼仪与农耕礼仪有关系。”
根据《宋书·礼志二》的记载,有人从更远历史背景中去寻找上巳节的源头,认为:“此则其来甚久,非起郭虞之遗风、今日之度水也。《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论语》:暮春,浴乎沂。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此也。’邕之言然。张衡《南都赋》‘祓于南滨’又是也。”这就是说,三月上巳节可能与远古时期巫(女巫)祠祭于河滨以取悦于河神的仪式有关。因为从早期文献记载来看,“祓禊”“祈禳”等正是巫,特别是女巫的主要职责之一。《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袚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初伏时期“以狗御蛊”的记载。《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以狗御蛊。”《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此作了解释:“‘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御蛊”就是逐除“热毒气也”。《吕氏春秋·季春纪》载:“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淮南子·时则》载:“(季春之月)令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高诱解释说:“‘傩’,散。宫室中区隅幽暗之处,击鼓大呼,从逐不祥之气,如今驱疫逐除是也。……磔犬,阳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风俗通义·祀典》对此做了另一种解释:“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犬‘磔禳’。‘犬’者,金畜;‘禳’者,却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令万物遂成其性。火当受而长之,故曰‘以毕春气’。……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风俗通义·怪神》说:“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朴杀之,以血涂门户,然众得咎殃。”所谓“然众得咎殃”,清代有学者认为是笔误所致:“或‘众’当作‘免’”。这些记载和解释告诉我们:磔禳(或“磔攘”)是“傩”的一部分或与“傩”同时进行的一种宗教礼仪;目的是厌胜邪气,“辟除不祥”,确保节气交替得以顺利进行,使人们免受“咎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人心目中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可能具有可以类比的意义和功能。这可能是这个节日最初的意义所在。
(二)、古代上巳节习俗
祓禊驱灾周代上巳流行水滨祓禊之俗,天子指定专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掌管此事。《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之汤沐浴。”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汉书·礼仪志》云:“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这些都是上巳节祓禊驱灾的记载。《宋书·礼志二》记载说,除了春祓之外,还有秋祓:“或用秋。《汉书》:八月祓于霸上。”因此,相对于秋天祓禊驱灾,人们又把三月上巳节称为“春禊”,其目的在于除去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
祓禊驱灾的目的在于通过修洁净身以除去病气。换一句来说就是驱灾祛病,这与端午节的原始主题一致,说明两者之间可能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曲水流觞祓禊驱灾一度是上巳节的主要内容,后来这个内容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这就是曲水流觞。这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好的一种游戏活动。曲水流觞又叫做“九曲流觞”。觞即是酒杯子,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的,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叫做“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所谓曲水流觞,就是把酒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由这个地方的人取杯饮酒,同时赋诗一首。
《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这就是有关曲水流觞的记载。据考证,这种游戏自古有之,最初称为“月光禊洛”,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也许是祓禊仪式中,一只酒觞不当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捡杯人一饮而尽,兴致大好。曲水流觞的游戏就由此开始出现了。
自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一天下第一行书法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招魂解神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大概是祓禊仪式的附属。所谓招魂续魄,就是人们在上巳节这一天在野外或水边为亲人或自己招唤亡魂、魂魄。现在,民间称之为“吊魂”、“喊魂”。韩诗注《诗经·郑风·溱洧》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河边为自己解神。所谓解神就是谢神还愿。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北朝周人虞信还有《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因得福于天而欢欣与酬谢的行为。谢神还愿这类遗俗至今人保留在民间,我在《宗教遗迹》中记载了潞水地区的各种已知的谢神还愿形式。
与祓禊驱灾一样,招魂解神为巫提供了活动平台,也是古代巫仪的一部分。
欢会游春至少在春秋时期,上巳节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私定终身时节。《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高诱在注解《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时,也有类似的描述。足可见,三月三日上巳日男女欢会不仅仅有民俗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国家行政意义,是国家必须干预的行为之一。
男女欢会引发游春踏青的习俗。《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师徒各叙其志时,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番谈论引起了孔子的同感,“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段记载在反映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古代士人游春踏青的风俗画面。
从文献记载来看,作为一种习俗,古代三月上巳节游春踏青是一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事情,除士人之外,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参与其间,而最为引人瞩目的事情是,女性似乎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群体。《艺文类聚》卷四引汉杜笃的《祓禊赋》描述了三月初三上巳节女性游春的热闹场面:“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戴翡翠,珥明珠,曳离袿,立水涯,微风掩(其字为土字旁加盖字),纤毂低徊,兰苏盻(其字为繁体字的乡字下面加一个虫字),感动情魂。”张衡的《南都赋》、成公绥的《洛禊赋》、夏侯湛的《禊赋》等作品中都描写了这样的内容:看来,三月初三上巳节的确是女性的节日,故此,人们又称其为“上巳女儿节”。
游春踏青后来又是清明节的一个节日内容。这说明它与清明节似乎有某种联系。
高禖祈子《汉书·礼仪志》云:“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高禖及高禖祠是什么呢?《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描述说:“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子高禖。”高诱注解说:“玄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传曰玄鸟氏,司启者也。《周礼》:‘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时也,奔则不禁,因祭其神于郊,谓之郊媒。’郊与高音近,故或言高禖。王者后妃以玄鸟至日祈继嗣于高禖。三牲具,其曰大牢。”这就是说,三月上巳日祭媒神以祈子嗣至少是春秋时期的国家大典之一。
高禖祈子是古人生命崇拜的一种表现。传说高辛之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为媒神,称为高禖,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一说因古时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所以又称郊媒。上巳日的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传。还产生一种“曲水浮素卵”的风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提到“素卵随流归”。晋以后,三月三浮蛋乞子的习俗又逐渐变异成了“曲水浮绛枣”的形式。
(三)、上巳节的演变及潞水地区的上巳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又是一个已经被人遗忘的节日。这是由历史性的原因造成的,概括地说,主要原因有三个:
1、几个临近节日合并的结果
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在时间上非常接近:上巳节是三月初三,清明节一般在冬至后的一百五十五天左右,相当于西方日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寒食在清明前三天,两者的日期都在农历的三月上旬。这样的巧合使得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在历史的整合中逐渐被合并到清明中去,而只保留了部分习俗残余。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游春踏青原来是上巳节的主要节俗之一,后来成了清明的一个主要节俗。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也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清明》中说:“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这就是说,出现于唐代的清明“插柳、戴柳圈”习俗,也源自上巳。
2、宗教心理淡化的结果
上巳节的节俗之二是祓禊。简单地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三月初三)、在固定的地点(河边)沐浴以修洁净身,除去病气。当然,这里所说的沐浴以修洁净身只能是淋浴,或者象征性的沐浴形式,大概与今天傣族的泼水节形式相似。祓禊沐浴对古人来说是是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但后来沐浴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习惯之一,它的宗教意义也就随之逐渐淡去:沐浴的固定时间和场合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话,祓禊之俗至少在唐代就开始式微了。
3、历史变迁的结果
一是社会风尚变化的结果。上巳节的节俗之三是流觞。参与者在游戏的同时,还要衔殇赋诗,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使其只能局限于文人墨客、金玉人家这样狭小的圈子。就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至少从明朝开始,诗辞歌赋的地位下降了,与此相关的曲水流觞游戏也就因此降温冷却,慢慢淡出了。还有一点,礼教制度的强化是女子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这样一来,一度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主体人群的女性就被局限在深闺内院。主体人群的异位也使得节日的风习日渐淡化了。二是朝代兴亡更替的结果。以唐朝和元朝为例。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运逐渐衰减,一代天朝从此繁华散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宴游欢乐心思的自然颓减。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曲水流觞、欢会游春习俗自然要受其影响了。宋代,上巳节俗虽然多见于史籍,但是,似乎只是为部分闲适的贵族女子所好。这是由此而来的变化在史籍中的反映。元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上巳节风习的记载。这就不能说与元代统治者的游牧文化及其统治方式没有关系了。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有过的节日,它遗留下了与其相关的东西,这就是部分节日习俗的残留:
吃地菜煮鸡蛋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还保留三月初三过节的习俗。但是,节日的内容、过节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其文化意义和民俗内涵也个不相同。一句话:节日虽在,风貌不存。就汉族来说,过三月初三上巳节保留下来的风俗,可能仅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或者说是其最为普遍的习俗。其目的是消病去灾。这一点,我将在后文联系潞水地区的习俗来具体谈一谈。
戴荠菜花、挑荠菜《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南京有民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一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
戴荠菜花、挑荠菜与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一样,应该是祓禊驱灾的遗留。
听蛙鸣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
抢童子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三月初三,人们在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这应该是高禖祈子的遗留。
“三月三,要吃腥”这是潞水地区的谚语。其中的“腥”字,读音如xian-ng”,与“三”字押韵。“腥”指的是带腥味的动物性食物、食品,如:鱼及其加工产品,这里特指用荠菜煮制的鸡蛋。荠菜,潞水方言旧称梭菜,今称为野菠菜。旧时民谚云三月初三“吃了梭菜煮籽,雷公老爷打不死。”籽,在潞水方言中指的是鸡蛋。其它地方还有“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谚语,反映的节俗与此一致。
▌一、老子的生平依旧是谜,学术界和宗教界难持一致观点
老子究竟生于何年何月,学术界的史料推断并无准确依据。现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认定老子生于公元前约年,卒于公元前约年,在世70年。既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老子的生辰,那么这个出生日期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现有史料中有明确关于孔子问礼老子的记载,《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都有记载。孔子最后一次问礼老子时他已经过50岁,因这一次的参访,孔子才感慨到对「天道」的认识,所以才有了「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学术界的观点一致认定老子比孔子要年长,所以就假定其比孔子年长20岁。孔子生于公元前年,所以就顺理成章地把老子的出生年定在公元前年。
这一说法看似合理,实则并无实际的理论依据。在《史记》和道经中的记载却和这一学术观点完全不同。道经中记载,老子生于殷武丁九年,即公元前年的2月15日。这一时间比孔子要早年,比佛祖释迦牟尼要早年。后又相传,老子于始皇9年羽化登升仙界,时为公元前年,老子在世为岁。
▌二、圣人出生异于常人,老子生于母亲腋下
关于老子的出生,也有许多奇异之说。
司马迁《史记·犹龙传》中记载,老子李姓讳耳,字伯阳,谥曰聪。在商阳甲17年时,其母亲夜作一梦,梦到天上太阳化成一颗流珠钻进了自己口中,其母因此得孕。后来其母怀孕整整81年,才在一棵李树下生下了老子,并且老子是从母亲的左腋下生出的。因是感而有孕,老子并无父亲,其母就以李树的「李」为老子的姓。老子之母也被称为玄妙玉女。
又有说其母当时在河边洗衣服,看到上游飘来一个李子,其母因天气炎热而吞食了李子从而得孕。老子的姓氏也就从了「李」。
又一说老子生下便是皓首白发,所以母亲给他取名叫「老子」。老子生下可说话,他自己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
另有一说认为老子生下后问自己的父亲是谁,其母回答说「吾贞洁不嫁,今则老矣。吾因食李实而孕,汝无父也。吾以处女而孕于汝,恐为乡里所笑。欲饮药而去之,神人告吾,不令吞药,及今八十一年矣。因食李而生,李即汝姓也。既生而老,号曰老子。」
葛洪所作《神仙传·老子》中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顙,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
是说老子之母感流星而有孕,生子长相奇异,鼻子有双梁三个鼻孔。老子生下后,在地上走了九步,每走一步就生出一朵莲花,当时整个天地间都绽放出异样华彩。
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对这一奇异之相也有详细记载,说老子生下后即行九步,然后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代间之苦,何足乐闻。」老子降生后,九日之内身长九尺,显示出「七十二相、八十一好,蹈五把十,美眉方口,双柱三漏,日角月渊,具大圣之相也。」并称老子降生之后,其母乘八景玉舆白日升天。
▌三、老子之名,指代含义更为深奥
我们现在都知道老子名叫李耳,但却不知老子一名是从何来。道经中对这一疑问做出了明确解答。
《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提到,老子生而白首,却因为又是小孩,所以其母为其取「老」和「子」两个字,名曰「老子」。又因为修道之人是和世人先幼后老相反,追求「复归于婴儿」,因此老子之名更佳贴切。
然而我们所称的老子,实则并非周朝的李耳一人。
道经中说:「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奉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则尹寿子,夏商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这些远古神人,代代都是老子的化身,只是名称各自不同而已。
为什么老子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分身呢?
太极左仙公葛玄撰《老子道德经序诀》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书中说:「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祖天师所做《老子想尔注》中提到「道」便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而老子是道的化身,所以才能以聚散之体历经千秋万代。
此乃有关于太上生平的考记,至于之后孔子数次问礼于老子、老子于函谷关留经、老子西出化胡以及老子历世八十一化等等传说故事,道书中均有详细记载,细读之后可管窥老君神异之处,也可体悟大道运化之妙,实乃奇哉!(腾讯道学)
作者:清虚道人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
赞赏